广东省人大代表周剑:以创新科技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如何纵深推进“双区”建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成为新的一年广东发展的重要议题。
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服务社会民生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并向大会提交了5份建议,内容分别是:《关于打造广东省智慧康养新格局的建议》、《关于“双减”政策影响下,广东省校外教培机构转型发展建议》、《关于深化广东省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基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规范进口冷链作业管控》、《关于高科技人才引进及留住人才的提案》。
图为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
推动广东省智慧康养体系建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4.1亿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2.64亿,占18.7%。预计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占比将到达25%左右。随着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科技助力养老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或将成为我国康养产业新变量与新动能。
针对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短缺、护理人员资质良莠不齐、护理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标准衡量等问题,周剑建议:
第一,完善政府主导的智能科技养老推动和采购机制。智能科技养老应该作为民生建设的一项主导产业,建议政府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幅度倾斜,以政府的力量来推动科技养老整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打造公建民营智能科技养老机构样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在重点城市和社区新建一批公建民营的科技型养老机构。同时以委托涉及和经营的方式,将智慧化设计建设以及科技运营的责任给到科技养老公司,并鼓励国资与民企合作,打造高端、舒适、充满人文关怀和有国家民生品牌的科技养老机构。
第三,推动智能居家养老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从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以科研资金、产业基金以及战略投资的形式,推动智能居家养老设备和方案的设计、研发和落地。
助力校外教培机构转型发展
目前,“双减”已成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综合性和根本性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与教育方针,推动校外教培机构转型发展,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指明了七大转型方向:
第一,转型职业教育。近期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密集出台,落实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问题,支持力度显着增强。广东省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聚集地,汇集了一批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相关的优秀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周剑提出,校外教培机构可根据当地实际产业情况和需求,转型发展职业教育,由校内专业到校外职业,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培训,助力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企业获得优质人力资源。
第二,转型素质教育。广东省应进一步细化学科及非学科类划分标准,引导传统学科校外教培进行规范的学科素质化,向素质教育转型。此外,国家鼓励“五育”并举,当前素质教育市场多关注于文化艺术、体育、科创等美育、体育、智育培训,广东省政府可引导校外素质教育机构转型关注德育、劳育培训,并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观念转向规范化运营理念。
第三,指导家庭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应发挥在学情分析和育儿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从培养优秀学子转向培养合格家长,从贩卖焦虑转向治愈焦虑。
第四,助力校内教育。鼓励校外教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教培机构可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内容能力、教学能力、渠道能力等参与进校业务,提供优质的智慧教育硬件、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托管类、素质教育培训类服务等。
第五,服务终身教育。广东省政府还应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关注点从校内学校、校内专业转向校外职业、校外生活,从学习、工作拓展至生活、兴趣,由基础教学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为成人终身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学习资源推介等,推动社会人士再教育,提升全民素质水平。
第六,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广东省政府部门要鼓励支持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扶智强师,开发与信息化硬件相适应的智能化学习平台和教师培训平台,增强乡村学生和教师的获得感。
第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校外教培机构应抓住中国教育服务特别是在线教育行业提供的机遇,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培育教育服务业国际竞争优势,将在线教育作为促进科技人文交流的新途径,鼓励教育出海。
深化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改革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强匠。
广东省拥有近30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15%,位居全国第一。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前沿阵地,如何打通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实现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已成为重要课题。
当前,广东省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职业教育教学供给侧明显不足、职教学生求职受歧视现象普遍、产教融合广度与深度不足。基于这些问题,周剑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第一,放宽职业院校教师招聘标准,改革考核机制,促进体制内、外人才流动,资源流通、成果转化。
第二,建立人才分层培养机制与学分互认机制,打造终身学习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主体作用,通过企业技术生态,完善产学研链条,带动企业研发水平提升;对于应用开发类人才,应借鉴德国“双元制”、“新学徒制”优质特点,发挥企业关键作用,由企业学校共同承担学生教育培训,把握课程实用性及针对性;对于基础运维类人才,应通过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进行校内校外联动培养,推动全民化、终身化。
为保障人才培养梯度建设,还应当尽快建立学分互认机制,打造“H”型人才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横纵互通,有利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转化和提升。此外,还应当鼓励社会各方参与人工智能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强化社会人员职业再教育,培养更多的数字蓝领,形成“人才洼地”,为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化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深化职教改革,发展新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在校内,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新产业、新职业需求深度定制,划拨预算与企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新职业技能在线学习平台,在真实环境进行课程教学,用企业原装设备进行实操培训,通过线上平台高效学习巩固,进一步强化岗、课、证、赛融通,加大力度落实职校毕业生获取“1+X”证书,打通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需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将产业结果产出作为重要依据,让企业投入的教育资源转化为高效益人力资源,调动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校外,引导个人及企业申请人社部培训经费、补贴,通过线上、线下、自学、内训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政府可主导构建官方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数字化管理、服务省属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帮助职业人才再教育、再就业。
引进及留住高科技人才
为了解决深圳高科技人才引进及留住人才的问题,周剑建议:
第一,加大各重点领域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精准引进能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带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与团队。
第二,精准把脉梳理企业人才需求,助力校企合作,引进人才。
第三,不拘一格引进高技能人才。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放宽政策,降低学历和年龄的门槛,在人才安居工程的优惠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开放,政府可以协调培训机构针对企业需要的普适性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
第四,提升国内人口出生率,鼓励三胎生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和企业都有责任。建议深圳政府出台相关的办法和实施细则,把鼓励生育和企业的评优、奖补、税收优惠、企业员工子女教育等相挂钩,以减轻企业支持国家生育政策的负担,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共同形成合力,确实落实和提高综合生育率。
规范进口冷链作业管控
新冠肺炎病毒在冷链环境下可以长时间存活,进口冷链食品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全程采用人工搬运、采样和抽检,需直接接触进口冻品,现场人员聚集,作业耗时长,增大疫情传播风险,还存在漏样、错样的可能性。传统的通道式喷洒消毒机技术手段落后,其喷洒的消毒液容易导致包装破损变形,也容易诱发食品安全风险。使用的消毒剂有二氧化氯溶液和次氯酸溶液,存在潜在的职业病风险。此外,消毒作业与人员防护、作业监管与原始作业之间也存在突出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周剑建议:
第一,建立进口冷链集中监管标准化作业园区。仿照隔离酒店模式,建议由政府出资建立标准化的作业园区,大量采用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
第二,科技赋能,建议多采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设备,打造一体化冻品监管仓成套解决方案,实现货物、人员、机器人和设备全流程可追可溯统一管理。包括打通海关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对接,减少人工操作导致的数据延时和错误;建立从库前、库中到库后,覆盖监管全流程的一体化统一集中管理和追溯码体系;通过机器人和自动化,降低监管仓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避免漏检和误检,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创新科技将在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上发挥重要作用,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的社会价值,助力构建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重要提醒】
↘↘点我免费发布一条保定本地便民信息↙↙(微信搜索13717680188加小编好友,注明保定,免费拉您进群聊),优先通过审核。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合作!